前段時間一條微信內容在朋友圈小火一把。這條微信的標題是“別開發App了”。簡單粗暴,微微標題黨的意味,讓小編當真虎軀一震。我花了10分鐘通讀全文后,感覺內容深入淺出的給大眾洗了腦。作為App開發平臺APICloud(http://www.bjsjct.com/)的一員,小編強烈的想說點啥。(人家都把我們整個產業給否定啦!還不該說兩句么?。?/span>
我只有一句話:
【繼續開發App吧,做個公眾號還是不夠的?!?/span>
App生態遠沒有趨于飽和,前不久的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蘋果依然在支持并獎勵優秀的開發團隊和App作品。在今年2月時,蘋果還公布了有關中國開發者的數據,超過100萬名的開發者數量、50億美元的App Store分成都是驚人數字。
1.小編也從一個案例說起
離中國不遠的俄羅斯,四人團隊在一個半月的時間開發出一款風靡全球的應用prisma。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這款應用是個有趣的又提升逼格的App,也就是所謂的低頻應用。然而在prisma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深度神經網絡等技術第一次如此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來。
Prisma本身極有可能曇花一現,但它所使用的技術,技術代表的深遠的意義則是無限的。人工智能將使得智能手機變得更加“智能”。7月份,全球擁有3億用戶的Swiftkey發布了一款利用人工神經網絡預測用戶輸入內容的輸入法SwiftKey Neural Alpha,相比于過去只能根據最新鍵入的兩個詞進行“局部預測”,SwiftKey Neural Alpha通過對每個單詞編碼,然后尋找句子中不同詞語之間的相關性,基于云端數百萬的語料庫,從而實現基于句子的“全局預測”。
這一切,是開發一個公眾號遠不能實現的。
2.創業還是要腳踏實地,微信公眾號一定就是未來嗎?
以上的例子說出來還是那么風花雪月,你肯定質疑,我們創業者無非是想掙錢而已。那么,小編也腳踏實地的再聊聊掙錢那點事兒。
引用文中的一句話:“為滿足用戶某種需求開發的、完全基于微信的消息或網頁應用,入口是公眾號,用戶無需離開微信即可完成所有操作,所有需求都在公眾號里被滿足”
這句話問題就出在【完全】二字,試問你的整個項目都在另一個你無法掌控的平臺當中,平臺的流量如何變化,平臺的政策如何改變,平臺的功能如何更新都是你無法決定,甚至無法預知的時候,你難道不會有一種從心底的恐懼感和不安感嗎?而這種恐懼感和不安感遠不是你說你是張小龍他親哥就能解決的(真要是親哥,想想也有可能哈)。
這種不安將伴隨你的整個創業過程。我們回想下,微信突然把所有訂閱號都折疊到一個列表中了吧?微信突然不可誘導用戶關注和分享了對吧?微信突然加入了朋友圈廣告了吧?微信突然屏蔽了所有的微商和“網紅”對嗎?
當你將全部經歷撲在公眾號上時,你帶領團隊做了非常困難的App式開發后。某一個“突然”的來臨,你又該怎么辦呢?
2.1產品在哪里,目標用戶才能在哪里
微信用戶數目前達7億,超過80%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長是1小時以上,這是異常龐大的數字。
小編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家賣女裝的店鋪,那么你的用戶將是女性,再按照年齡、服飾風格、價位細分,我相信你的用戶將是很小的一部分人(這還是比較大眾,強需求的商品)。
曾有數據統計,中國月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網民只占全部網民的百分之幾,因此如果你的商品或服務一旦價位稍高些,那么你的目標用戶將降至幾千萬甚至幾百萬人。
小編是為了說一件事:微信用戶數和使用時長很美,但冷靜點,大部分都不是你的目標。
大海撈針,和至少1千萬以上的公眾號搶占用戶,這將是公眾號創業所面臨的現實。
2.2從使用頻度角度出發
手機內存有限將導致低頻App被刪除,從而得出結論是應該做公眾號進行創業。原因是微信使用頻率最高,且不占用戶手機內存。
小編認為,手機內存的限制是讓我們每個人都去刪掉一些App,但這些App是不經常使用的,而不是說低頻的。
例如,我身邊有一位女性朋友,她常年受到16G內存的大困擾,但是下廚房和氧氣兩款App卻一直占著她寶貴的內存。她做飯的次數不多,她買內衣的次數更甚,但據她講,這兩款App中的內容是稀有的,別處找不到的,并且每次使用都會給她帶來非常愉悅的享受??梢?,不想用戶自己的App被用戶刪除,問自己兩點問題即可:
1.你確認刪掉你的App的用戶是你想要的目標用戶嗎?
2.你的App能給用戶帶來非常獨特的體驗嗎?
反觀微信公眾號的創業,雖然微信App是使用頻度最高、時長最長的,但你反思一下你在使用微信的行為,大部分時間是在與各類人聊天斗圖,其余時間在刷朋友圈對不對?人們正在慢慢的無視公眾號發來的消息(即便是像小編這么強迫癥的人,也可以輕松無視那一大列公眾號上的紅色數字)?,F在訂閱號的打開率下降至15%以下,甚至5%,同時公眾號開始出現經典的二八現象,即咪蒙等牛X的大號掌握了80%的閱讀流量。
一周內我頻繁使用的App至少有10個,一周內你頻繁打開的公眾號能超過10個嗎?
2.3從推廣營銷角度考慮
APICloud CEO劉鑫早在去年的時候就聊過“創業是做微信公眾號還是App”這個話題,他的專欄文章被廣泛認可。談到公眾號的推廣營銷成本,下意識的會認為要比App便宜,但現實并不是這樣的。
劉鑫當時指出:互聯網推廣經典的AARRR模型描述了從獲取用戶到轉化用戶收入直到Refer病毒傳播的路徑。
APP推廣成本高這是眾所周知的難題,盡管HTML5、微信等獲得用戶訪問(Reach)更加容易和低成本,但是真實有粘性的用戶獲取成本或許比APP要高的多。單純的看到手機網站或者公眾號的用戶訪問量而不能有效轉化成粘性用戶直至付費用戶,那只是一種“虛假繁榮”湊個熱鬧。
因為對于絕大多數業務來說,用戶真正的深度使用和付費留存才是運營的最終目的。對比前面看到的大量數據,9:1的APP與網頁訪問時長比例以及1:3的APP與網頁用戶使用量綜合來看,最終獲得一個“有效用戶”(Engagement)的成本,很難說HTML5手機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就真的比一個APP要低?或者說,同樣花100元的推廣獲取的用戶,APP中用戶ARPU值,或許比HTML5以及微信公眾號ARPU值更高。
小編最近也聽到小道消息,一位年收入2000萬的自媒體人,他收入的40%左右將花在推廣與營銷中,這個錢還少嗎?
2.4從開發成本考慮
哎呀,終于說到小編的痛點了。咱好好聊一聊。
之所以現在創業者還認為App開發貴,時間長,是因為他們還保有傳統的思維觀念,即我要從零創造一個產品!誠然,這一般都是CTO的想法,所有功能都由自己團隊打造,聽起來很安全很靠譜。小編拿APICloud舉例,用HTML5開發iOS和Android應用,平臺技術全部免費,API模塊部分收費,開發成本和時間當然嗖嗖的下降。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當福特公司說16年我們要推出一款全新概念的車時,你會認為他們是從輪子開始造起嗎?當然不是!
把這個觀念拿到移動應用開發上來,創業者打造了一款全新的App,新是說業務全新,商業邏輯全新,而不是說每個功能,每個UI框架都是全新的。既然如此,全網上有那么多技術大牛開源的源碼,有那么多云服務公司貢獻了專業的云服務功能,例如APICloud中的聚合API集合了國內上百個模塊和云服務,這都將是App的零部件。
最專業的零部件,才能造出最棒的車!
2.5從適配成本考慮
Android設備數量眾多,不同尺寸,不同性能及不同分辨率為開發和測試帶來極大的工作量,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問題。
針對適配,以及打包應用商店的問題,目前也有相應的解決辦法。例如APICloud生成安裝包時默認適配,開發人員無需按照不同的設備再做不同網頁。給前端解決了很多問題。又如酷傳這樣的專業公司,一鍵可以上傳30+應用商店。
其實技術性成本問題一直遵循這一個理念,即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F如今云服務領域蓬勃發展,每家企業都在專注于做好自己的一塊事情。創業者則需要善用這些服務。
3.有關應用號的一些事情
應用號概念的推出,相信牽動著所有互聯網創業者的心。推出應用號,做一個輕應用分發平臺,用于 APP 推廣。言辭一出,旋即引發了大眾的討論:
應用號是否會對現有 APP帶來致命沖擊?有了應用號,還有沒有必要單獨開發一款原生應用?
早在年初,APICloud新品發布會上,CEO劉鑫接受鈦媒體的采訪時,與記者有過這么一段交流:
“業界有以上疑問也是自然,但也毋需過早杞人憂天。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微信推出應用號,首先對比的是自家平臺的訂閱號、服務號,由于現在訂閱號、服務號已經具備一些定制開發以及調用攝像頭、地理位置等功能,所以微信應用號一定是在此基礎上加強功能的開發,反而會更貼近現在的原生應用。
第二、大量的案例證明,與移動業務相關、成熟的公司,更多的都是從獨立 APP 里成長起來,而在微信里增長起來,目前還留在微信里的牛逼公司,卻是寥寥可數。
第三、應用號更多的是針對于低頻度、輕量級、服務功能的 APP,只能實現一些基本的功能,無法完全代替APP。
所以,微信雖然有著巨大的流量優勢,原生 APP 也絕對會一直存在。劉鑫也坦言,應用號推出一定會對功能相對簡單的 APP 帶來沖擊,但微信看重的是業務也并非技術,與原生 APP 相比,微信有三個突出問題:
1.效果遞減,隨著微信好友越來越多,很多人的活躍度是會逐步降低的,尤其是當朋友圈慢慢變成一個廣告圈的時候,微信所帶來的流量是否呈現增長態勢也是一個問號;
2.體系封閉,在微信獲取第一批用戶是沒問題的,但要在微信持續成長已經變得相當困難;
3.相比運營獨立 APP 的成本,推廣微信的成本,真的要低嗎?不一定。
劉鑫的觀點是,HTML5和原生 APP誰主導未來當這種算命式的爭論已不再是熱點,合適的場景、合理的技術選擇很重要,HTML 5與原生兩種技術融合,才是未來的趨勢。”
4.大總結
別開發App這句話的武斷有目共睹,其實在貴作者的原文最后,他也寫道對于微信應用號的暢想并解釋說“這是新的機會”。誠然,應用號的即將誕生對于創業者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機會,可為了一個還沒有到來的機會而放棄當下的努力,這是小編想反駁的觀點。
創業也好,互聯網思維也罷。商業的基礎原理是不會改變的。商業講的是戰略,各業務的排兵布陣,各領域的攻城略地。商業講的是競爭,稀缺資源永遠是人們追求并愿意付出去置換的。
經歷2015年的創業浪潮后,2016年顯得有些平淡而無趣。創業失敗,資金遇冷的消息不免讓人們開始質疑之前的商業路徑,也質疑App這種業務形式。然而,將一切歸結于App形式的錯誤,這無疑是最大的本末倒置。創業者該冷靜思考的是,什么才是使用戶真正受益的業務形式。